参加928国学盛典门票请联系善品堂李洪慧老师购买。(V:shanpin9866)
《列子》有言:“病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渐矣。”
凡是病,总有个来由,总有个根源。常人看病,高人看病根。
人生也是一样,唯有抓住病根,才能解除病灶。
《格言联璧》一书,洞察为人处事,总结出了5种“病”。
多事、多欲、多言、多智、多费,治好这5个习惯,方能过好这一生。
01
多事为读书第一病
《增广贤文》中说: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。”
展开剩余86%很多时候,人之所以读不进书,不是资质差,而是用心不一。
过多卷入到世俗事务中,如频繁社交、追求名利、琐事缠身等。
那么就会侵占时间、分散精力和耗损心性,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书籍之中。
唯有少事静心,方能专心致志读书治学,读出一番心得,学出一些成就。
作家贾平凹从前十分热爱社交,每有朋友探访,他都来者不拒。
可时间一长,他发现来客要么是请他出席活动,要么是来托关系,反正少有真心。
不仅毫无收获,还经常打断他读书创作的过程,使他烦不胜烦。
后来他对外宣称,凡是没有预约概不接待,将所有无谓无效的社交拒之门外。
从那以后,贾平凹才得以重获清静,能安心闭门读书写作。
朱熹曾说:“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”
心多杂扰,则学无本,专心看,专心读,专心学,才能窥见学问的真谛。
02
多欲为养生第一病
白居易有诗云:“自静其心延寿命,无求于物长精神。”
一个人欲望过多,情志过极,只会被压垮身心,百病丛生。
舍弃多余的欲念,减少对物质的追逐,是养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。
就像杨绛与钱钟书夫妇,在物质生活方面极其朴素。
陈道明去他们家做客时,发现连电视机和收音机都没有。
家具陈设也很简单,除了一张餐桌,几把椅子,只有满屋子的书籍。
旁人趋之若鹜的名望、金钱、享乐,于他们而言,皆是过眼云烟。
他们将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在精神世界的追求上,活得从容而淡泊。
一个活到了88岁,一个活到了105岁,是名副其实的高寿。
明代医学家万全所著的《养生四要》一书中,排第一位的便是寡欲。
没有了欲望带来的负累,自然精神饱满,身康体健,足以益寿延年。
03
多言为涉世第一病
《格言联璧》有云:“修己以清心为要,涉世以慎言为先。”
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,耳朵从不犯错,惹祸的都是嘴。
倘若习惯多言,遇事便滔滔不绝,往往就意味着多错多祸。
谨言少语,不该说的话只字不提,才是最明智的处世方式。
三国时,诸葛亮点评道:“庞统、廖立,楚之良才,当赞兴世业者也。”
在诸葛亮眼中,廖立可和凤雏庞统相提并论,实属大才。
刘备也一向赏识和礼待他,提拔他为侍中,为朝局出谋划策。
可如此才华横溢之人,却在刘禅继位后未曾重用他,自恃其才,公然批评刘备、关羽、向朗、文恭、郭攸之,还诽谤诸多大臣。
自然激起了众怒,在诸葛亮的奏请下被废为民,流放汶山郡,最后郁郁而终。
心无遮拦是真诚坦荡,口无遮拦是灾难祸端。
管住自己的嘴,三缄其口,方可行稳致远,平安无虞。
04
多智为立心第一病
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绝圣弃智。”
弃智,并非驳斥智慧本身,而是批判智巧过度。
如果一个人巧诈、机心、世俗的算计过多,便会迷失本来的心性良知。
《红楼梦》中的王熙凤,就是“多智”的典型例子。
她管理诺大的贾国公府,权衡利弊得失,少有人能出其右。
可她所有智巧都是用于满足私欲和维持权势,从未立心修德。
因此王熙凤的智,反而成了加速自身心性扭曲和家族倾倒灭亡的催化剂。
《韩非子》中讲:“不以智累心。”
别让智巧扰了心境,回归简单本真,才能建立和谐澄明的内心秩序。
05
多费为作家第一病
《围炉夜话》有言:“奢侈足以败家。”
兴家犹如针挑土,难之又难,但奢侈多费,就足以败坏门庭。
可见,持家之道,就在于戒奢克俭,家运家财才会蒸蒸日上。
宋代名臣寇准因政绩不凡,被擢升为相州节度使。
恰逢寇准生辰,他欲大摆宴席做寿,全府张灯结彩,处处华丽铺张。
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,却传来了一位老婆子的哭声。
寇准查探后得知,原是服侍过母亲的婢女刘妈妈在嚎哭,连忙问起缘由。
刘婆说:“老夫人在世时辛苦纺织供你求学,病逝前还留下《寒窗课子图》嘱咐你百般节俭,但如今你却违背母教,一副奢靡做派。”
寇准听后,顿时悔悟奢侈之非,自此勤俭律身治家,荫佑子孙。
古语云:“以仁义存心,以勤俭作家。”
惜物就是惜福,少抛费,懂珍惜,是一个家最旺的风水。
发布于:湖南省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