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的霸主之路:齐桓公的崛起(十一)
作者:闲乐生
在西周时期,华夏大地上有三个举足轻重的诸侯国:姜太公的封地齐国、周武王弟弟康叔建立的卫国,以及周公旦的封国鲁国。其中,鲁国因周公旦的特殊地位备受优待——周成王不仅赐予鲁国方圆七百里的广阔疆域和千乘战车,还特许其世代沿用天子礼乐祭祀周公(《礼记·明堂位》)。凭借这些特权,鲁国长期稳坐东方诸侯国的头把交椅。
展开剩余69%然而进入东周后,随着齐国的强势崛起,鲁国的地位逐渐下滑。不过齐国接连发生内乱时,鲁国又趁机反超,成为齐国称霸路上的劲敌。更关键的是,两国领土接壤,齐国想要进军中原必须经过鲁国,这种地缘格局注定双方必有一战。公元前685年,鲁国干预齐国内政,试图扶持与鲁国有联姻关系的公子纠上位,失败后两国关系彻底恶化。
一山不容二虎。公元前684年,刚登基的齐桓公为树立威信、报去年之仇,更为了齐国的霸业,不顾管仲劝阻,执意派鲍叔牙率军攻打鲁国。此时的齐国虽略强于鲁国,但连年内乱导致国力空虚,此时开战并非明智之举。鲁庄公则派出曾在《曹刿论战》中留下肉食者鄙名言的曹刿迎战。
两军在长勺(今山东莱芜东北)对峙。齐军三次击鼓冲锋,曹刿都按兵不动。直到第三次,曹刿突然赤膊上阵,夺过鼓槌亲自擂鼓,率领鲁军一举击溃齐军。战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:作战靠士气,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能取胜。这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不仅被载入史册,更给年轻气盛的齐桓公上了深刻一课:武力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。
管仲随即向齐桓公献上策——打经济战。但要打赢贸易战,首先需要雄厚资金。管仲推行寓税于价的盐铁专卖制度:将山海资源收归国有后承包给民间经营,国家统购统销。铁器每件加价少许,海盐每升提价两钱,仅盐业一项,每月就能增收6000万钱——是正常税收的两倍!这种煮沸水以籍天下的妙计,让各国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向齐国纳税,而齐国民众因税负减轻反而更加富裕。
公元前683年,管仲开始对鲁国实施经济制裁。他先让齐国贵族带头穿鲁国产的绨衣,并高价收购鲁绨。鲁国见利润丰厚,全民弃农从织,导致粮食生产荒废。待时机成熟,齐国突然禁绝鲁绨进口,同时停止粮食出口。失去粮食供给的鲁国粮价飞涨,经济崩溃,大量难民涌入齐国。最终鲁庄公被迫臣服,鲁国从此退出强国行列。
管仲这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,后来还被用于对付楚国、宋国。这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蜀锦进行货币战争异曲同工。历史告诉我们:掌握核心产业、避免过度依赖进口,才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